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打工夫妇在上海住240㎡老公房,被设计师爆改成私人独栋别墅

上海市中心建国西路边上,一个不起眼的老小区,冒出了一幢全白三层独栋别墅。

现在要想在上海这种黄金地段买套花园小洋房,根本不可能。

设计师刘恺花了一年半时间,把这里原先的三层破旧老公房爆改成了一对中产阶级年轻夫妻的家。

所有花销和在上海买一套公寓的钱差不多。

其实老排屋在上海市区并不少见。主要缺点就是:隔断多,住户也多,大家挤在一起生活。

采光差也是一大弊病。除了靠窗的房间能微弱照进一点阳光,楼梯、厨房、里间卧室都成了暗室。

无论从空间布局还是光源考虑,老公房本身已经不太适宜居住。

经过改造,这里却变成了敞亮的独栋别墅。

巨大落地玻璃窗,温暖的黄色灯光,

借着夜色,照亮了附近的小街小巷。

完全逆袭了外来年轻打工者在魔都蜗居的现状。

而这个设计的初心:

就是为了能让家人更好的生活。

这一改造,引来了很多邻里的围观。

建国西路这一带,虽然处于上海市中心,旧里弄里却还很常见这种老公房,也称排屋。虽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花园洋房,但却也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回忆。

老房子里,忽然破壳而出一幢私人独栋住宅,让很多人都感到好奇。

巧的是,2016年,在上海工作的好朋友 Alex夫妇 将建国西路的一栋1947年竣工的旧里弄排屋买了下来,正好遇到换房子,旧屋改造的问题。

面对一个已经有70年房龄的老公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样将它改造的更适合人居住,一家人在里面生活。

三层,240㎡,每层大约80㎡。

原先的房子会有很多隔间,住着四五户人家,多少还带点亲属关系。

设计的时候,花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先把隔间打通,格局定下来:一楼用作院子、客厅、厨房和餐厅;二楼主要为储藏室;三楼是一家人住的卧室。

这也是刘恺对城市中心老房屋改造的第一次尝试。(草稿图)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的一层外观

这样独立的单间变成大的开间,

创造出更大的空间。

光线可以直接从院子里覆盖整个客厅。

往里走,可以看见,客厅、厨房、餐厅全部都整合在了一起。

这样不仅能让室外的阳光穿透进来,也方便一家人在没有隔断的空间里,有更多的休息和交流。

巨大的整面落地窗取代了墙面和木门,

阳光可以肆无忌惮的洒满每个角落。

有阳光的日子,

整个客厅变成了阳光房。

妈妈看书,孩子踢球,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做自己的事情。

客厅不再是功能性的地方,

开始变成家庭成员的活动场所,

也渐渐连接起了每个人的感情。

客厅和院子没有了墙面的隔断,玻璃的推拉门,让一家人可以自由的进出。

光线、植物,室内、室外,模糊的场景界限让空间和生活随意切换。

楼梯和天窗也是影响光源的场合。

上海老排屋由于深度深,

楼梯狭窄,转弯口窗子较小。

即使不下雨的时候,

过道也是阴沉沉一片。

原来的楼梯

设计的时候,将北侧的楼梯全部拆除,

室内的钢板楼梯穿孔以后,

阳光从天窗泄下来,

通过一个个小孔,一层层穿透。

同时楼梯围绕着自然光和天井,

从一楼客厅开始循序而上。

整个家都围绕着从天而泄的光延展。

原有的天井呈狭窄长方形,

从三楼到底楼,

越往下,光线越暗。

这样导致一楼在冬天有阳光的日子,

都感觉到温度低,阴冷。

设计师将这里做了玻璃天窗,

从顶端到四周,

天窗的光可以通过玻璃无阻碍的照到每一层。

设计只是提供一个可能性,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形成一个家。家人永远是设计的中心。

一家人的孩子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就会对楼梯增加栏杆,防止孩子的意外摔倒。

从一楼通往三楼,都是通过这种楼梯。

孩子的书桌和床也利用设计连在一起,

不会太大的卧室空间,

这样除了学习和睡觉,

孩子可以去院子里玩耍,

接触更大的世界,

站在不同的纬度去思考和理解外界。

夫妻卧室保留建筑原有的坡顶结构,

墙面用作隔断,

卫生间、衣帽间和床统一在了一个空间里。

落地玻璃窗让阳光直接晒进屋子里每个角落。

不再像是生活在上海老巷弄里。

三楼几乎都用作卧室

一家人住在一起,家居物品也会越来越多。

二楼设计用作储藏室,

就掩藏在这些门背后。

不会有太多复杂的空间规划,

光洒在灰白两色的门壁上,干净温暖。

每一处细节的设计,

都在生活和家人的需求中跳进跳出。

房子并不代表家,家永远是属于家人的地方。

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理想的房子,这一秒变得不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邻里都来围观,设计师们也来,埋头就开始琢磨起自己家的改造。

夜幕降临,屋内的灯光亮起,照亮了城市归人的心。

设计给了生活宽容,

家人才是房子的灵魂。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